“春争日,夏争时”。
(相关资料图)
眼下正值晚稻种植的农忙时节,
广袤稻田褪去“金黄”,
陆续披上“绿装”。
在高要各地的田间地头,
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随处可见,
满载秧苗的插秧机来回穿梭,
一派机械化耕种的繁忙景象!
活 道 镇
走进高要区活道大米产业园,
农民们抢抓农时,
积极开展晚造水稻生产工作。
这边厢,
较早插播的水稻秧苗已返青,
进入了肥水管理阶段,
柔韧的新叶随风起舞,
呈现出蓬勃生机。
另一边厢,
几台插秧机在宽广的田间忙个不停;
10多名农民头顶草帽,
躬耕于绿油油的田畴之中,
劲头十足地抢插晚稻秧苗,
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
别具浓郁的田园韵味。
家门口建起了
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
盘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和撂荒地等潜在资源,
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据了解,活道大米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共有稻田约1680亩,正以“农机+人工”双管齐下,分梯度开展晚造水稻生产工作,有力保障种植效率与质量,为今年晚造水稻的丰收打好基础。目前,晚造水稻插秧已完成50%。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农投恒德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以良介绍道,园区通过“机械+人力”的模式,加快水稻秧苗种植,为晚稻丰收奠定基础。下一步,企业计划继续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活道大米种植。
▲ 以上图片 邹绮华 摄
接下来,
活道大米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
将结合文旅融合发展趋势,
延展活道大米产业链,
打造彩稻观景台,
串联周边的农家乐,
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观光游玩。
同时,
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形成完整、特色的产业链条,
不断提升活道大米产业附加值,
促进现代农业迸发活力、加快发展。
▲ 邹绮华 摄
南 岸 街 道
在南岸街道马安社区,
农民们早已进入农忙模式,
正抢抓晴好天气,
育秧、运秧、插秧,
掀起晚造水稻生产热潮,
为今年农业丰收奠定基础。
在马安社区新江一村,
育秧田宛如绿油油的地毯延展开去,
小小的秧苗在秧盘上密集生长着,
微风吹过,
“小脑袋”一齐摆动,生机盎然。
农民正在育秧田“起秧”,
把育好的秧苗“打包”运送到插秧田里。
满载秧苗的插秧机在田中穿梭,
随着齿轮转动,光秃秃的水田上,
不一会儿就竖起了一排排翠绿的秧苗。
如今,
从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烘干,
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耕作效率。
▲以上三图区若琳 摄
“四好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镜波说:“早在一个多星期前,合作社已开始插秧工作,如今已完成晚稻插秧面积200多亩。如此高效率,得益于机械插秧,不仅速度更快,而且产量更高,比人工插秧每亩田增加约100斤的稻谷产量。”
据了解,今年高要区夏种计划面积52.8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6.12万亩、经济作物26.69万亩,当中包括晚稻种植24.95万亩、蔬菜19.69万亩。截至8月3日,高要区已完成晚稻移栽15.52万亩,栽插进度已达六成。
值得一提的是,夏种期间,
高要区还通过代耕代管服务,
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621.4亩,
让“沉睡”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区农技推广中心将加强技术指导,
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因地、因时、因苗
指导农户科学田管,
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培育适龄壮秧和适期适龄移栽,
切实提高晚稻移栽质量,
力保水稻稳产增产。
来源:高要发布
标签: